一切就绪,邓不凡开始反复探索烧制粗陶炊具,经过十余次失败,终于总结了一些经验,成功烧出了第一个成品,一个粗陶碗,庆祝一下。
接下来稳定发挥,烧出了两个陶锅,一个陶盆,接着特意给自己烧了一套茶具,茶壶茶杯应有尽有,想想就美滋滋,改天上山瞧瞧有木有茶树,搞点茶叶来炒制晒干,泡水喝,解解腻,天天吃肉太腻了。
说干就干,邓不凡在靠近自家山洞的门口砌了一个复合土灶,两口陶锅放置上去,其中一口当素锅,以后炒茶叶可以用,先用来烧水喝,另一口当油锅,目前只能用来煮肉食了,发现这些原始人素食就是一些野果,没有人吃植物根茎叶,这个可以发挥一些,去河边两平地上找找可食用的野菜,也可以去大森林里找可食用的菌子,食谱终于可以丰富了。
大伙看见邓不凡又搞出新鲜事物,都首接跳过邓不凡去问么噶和古,弄清楚后,很快,大家都有样学样,在自家的山洞门口砌起了土灶。
此后洞厅中央维持一个圆圆的不熄灭的火塘可以供全体人员烤火,各家的小山洞门口的土灶则是用的时候就开始从火塘引火烧火,不用的时候就熄火的模式,整个山洞里面的温度升起来了。
邓不凡又烧制了许多粗陶炊具,分给大家,每家都用上了粗陶炊具,尤其那个白发老头上任老酋长,凡是邓不凡有的他都有,妥妥跟风无疑。
随着大家对陶具的需求增加,邓不凡开始有意培训一批原始人学会烧陶。
接着又在小土窑旁边修了一个大的土窑。
经过多次试验,除了么噶和古之外,还有三个原始人琴、霞和莉比较聪明,他们也掌握了烧陶技术。
并凭借他们多次烧陶经验,结合邓不凡的建议,成功烧出大水缸,取代了原来装水的笨重的石槽,又陆续烧了一些小陶罐,方便大家用来去河边取水运水。
还是老套路,邓不凡给自家安排上大水缸后,又给所有人家都安排上,还给洞厅里面安排上公共用的特大水缸,以后喝水都不愁了。
思及此,立马组织一帮人去后山挖了一个圆形的蓄水池。
在挖水池的过程中意外发现,挖出来的石头居然有石灰石。
认真观察旁边的山石,全是石灰石。
心中马上又有了一个主意,用石灰石烧生石灰,生石灰的用途可多了,可以砌墙,可以消毒,还可以泡碱水,而碱水制黄豆豆腐、魔芋豆腐。
说干就干,带着一队人就地选取大块石头,在石头上烧火,等石头烧热,浇上水,大石头就裂开了,再用木棍撬开,反复使用这个方法,收集了一堆石灰石,就地挖了一个3号窑,这个窑专门用来烧石灰。
在窑中采取一层石灰石一层木柴的铺放方式,然后引火烧制一周,得到生石灰 。
这是充实的一周,蓄水池用生石灰当粘合剂用石头砌起来了,还教会了一些原始人如何烧生石灰,以及砌墙技术。
烧石灰技术逐渐成熟,烧出的石灰有一部分拿去山洞周边和各家小山洞周边撒一圈消毒。
一部分用来修门口那条路。
修路起因居然不是邓不凡带的头,是老酋长老头组织的,大概是受到了修水蓄水池的启发吧。
经过多天的观察邓不凡的行动,大家仿佛开了智一般,会主动去研究各种方便生活的物件。
真正开启了便捷生活模式,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比较明显的是各种生活技艺越发高超,如藤编技艺从一开始的编背篓发展到各种各样的东西,藤椅藤桌都出现了。
竹编技艺也开始了多样化,大小不一的竹篮竹筐竹席纷纷出现,大大满足了洞中人日常盛放、晾晒食物的需求。
烧陶技艺从满足烧制锅碗瓢盆水缸等熟练,偶尔还会烧制一些玩偶陶人摆件。
饮食习惯方面的改变,从吃食从吃生肉到熟食,有煮的,有炒的,有炸的,有烤的,以前分到食物之后,大家蹲着吃,现在大家围着桌子吃。
以家庭为单位的现象更加明显,以前一起狩猎采集,无论食物大小,都先给酋长分一份,然后剩下的大家以家庭人口为单位均匀分配,现在只有大型的猎物共同合作捕猎的才会均分,其余各自抓捕的小动物,采集的野果都是由谁抓的就归谁,谁采集的就归谁,大家的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各家小山洞和洞厅变化明显,洞门口挂着竹帘,洞内还放上了竹床竹席,桌椅等日用家具。
洞厅摆放着各种的竹桌,竹椅,藤桌,藤椅,桌子上还摆放着粗陶的茶具,里面装的是白开水,目前还没有发现茶叶。
洞厅地面从泥土地面铺成石板地面,中间余留的火塘不变。
走进洞中一看,一种现代人追求的归隐田园后,那种简朴的生活画面即视感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