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连载
朱由校李选侍是军事历史《没想到吧,朕让大明一统世界》中的主要人物,梗概:明亡于天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穿越成为天启皇帝朱由校,这个锅我不背!不但不让大明亡于我手,还要让大明成为日不落帝国!...
主角:朱由校李选侍 更新:2023-12-29 05:56:00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朱由校李选侍的现代都市小说《没想到吧,朕让大明一统世界》,由网络作家“涅槃闲人”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朱由校李选侍是军事历史《没想到吧,朕让大明一统世界》中的主要人物,梗概:明亡于天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穿越成为天启皇帝朱由校,这个锅我不背!不但不让大明亡于我手,还要让大明成为日不落帝国!...
看着这个拿着汤勺喂自己粥的奶娘客氏,朱由校心里十分复杂。
一方面她是朱由校的奶妈,从小细心照顾她,可以说是朱由校最为亲近的人。朱由校母亲死得早,两位李选侍对这个皇孙并不怎么待见,可以说客氏充当了朱由校母亲的角色。
可是另一方面,他也知道历史上魏忠贤和客氏勾结,做出的那些坏事。不说别的,朱由校几个孩子的死,跟客氏逃脱不了干系。
“殿下,怎么不吃了?”
客氏举着汤勺,见朱由校不张口,奇怪的问道。
“奶娘,我很快就要登基了,你有什么打算么?”
朱由校又喝了一口粥,开口问道。
“殿下若是用的着我,我就留在宫中侍奉殿下,殿下若是用不着我,我就回老家。”
客氏眉头微皱,带着一丝无奈和哀怨的神情说道。
“我舍不得你。”
这话又是脱口而出,朱由校说完有些后悔,不过这倒是他心底的真实想法。
在朱由校的记忆里,对客氏的感情和老妈一样,自然舍不得离开,现在哪怕是朱友孝的记忆和他的记忆融合,依旧是如此。
“我也舍不得殿下。”
客氏喜笑颜开,对朱由校的眼神中充满了溺爱之色。
“启奏殿下,英国公张维贤、内阁辅臣方从哲、刘一燝、韩爌,尚书周嘉谟、李汝华、孙如游、黄嘉善、黄克瓒,都御史张问达,给事中范济世、杨涟,御史顾慥求见。”外面传来了太监王安的声音。
“让他们进来吧。”
听到这一长串人名,朱由校知道他们就是朱常洛留给自己的十三个顾命大臣。
客氏端起碗来,退到了旁边的小屋。
“臣等参见殿下。”
看着进来的众人,他们最年轻的也是五十多岁,大多数都是六十出头的老年人。
“免礼,赐座。”
朱由校吩咐了一句。
很快有小太监搬来椅子,让众人坐下。
“殿下,九月初六便是登基大典,臣请命礼部官员入宫教殿下登基礼仪。”
说话的是内阁首辅方从哲。
“准。”
朱由校简单的回了一个字。
“殿下之前未经讲学,此有为不妥,臣等商议殿下登基之后设经筵,以詹事府少詹事钱象坤,左春坊左庶子孙承宗,右春坊右谕德周炳谟,魏广微,右中允李光元,右赞善李标为日讲官。内阁中书冯键,唐允恭为正字官。上午学四书五经练字,下午讲史。”
方从哲又说道。
“五弟朱由检今年十岁,也是该读书的时候,让他上午跟我一起读书如何?”
这次朱由校没有直接说准不准,而是开口问道。
“经筵乃是为皇上所设,五皇子要出阁,可另选官员教授。”
方从哲微微一愣,随即说道。
“便依首辅所言。”
朱由校点头答应。
接着几人又开始说了一些事情,莫说是后世的朱友孝,便是朱由校也不太明白怎么回事,不过想来这么多人奏事,都是面子工程,便一律准许了。
第二天礼部右侍郎李腾芳便进宫来,教授朱由校登基大典的礼仪。
莫非是古代的皇帝登基,就是后世结婚讲究一些的也有不少礼仪,登基礼仪更为繁琐,虽然有礼部官员引导,可是一些事情还是要反复的操练。
这个时候内阁大臣们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也顾不上朱由校,最重要的事情便是逼迫李选侍离开乾清宫。
“魏进忠现在何在?”
回到暖阁,朱由校向魏朝问道。
“回殿下,魏进忠在乾清宫。”
魏朝对于他曾经提拔过的魏进忠也就是后来的魏忠贤,此时已经不满,既然朱由校问起,准备给他穿小鞋。
“这是怎么回事?”
听了这话,朱由校眉头一皱问道。
魏朝把事情说了出来。
因为李选侍曾经抚养过朱由校,现在朱常洛驾崩,她便想着当太后。魏进忠是个投机分子,虽然一直陪着朱由校长大,可是在他看来,现在李选侍才是真大腿。
因为他掌管太子也就是朱由校的膳食,因此朱由校被扣在了乾清宫的时候,他也去了乾清宫,到现在还没有回来。
后世著名三大案有一个移宫案,里面一个人物很活跃叫李进忠,因为魏忠贤入宫的时候化名李进忠,因此一部流传很广的历史科普小说,将他当成了魏忠贤。
不过现在朱由校知道得很清楚,这根本不是一个人,李进忠是李选侍的心腹,魏忠贤这个时候不过是投机而已,现在投机失败,被扣在乾清宫不知道多后悔呢。
“就由他去吧,你也出去吧,我有些乏了。”
若是没有系统,朱由校说不得还得用一下这个魏忠贤,现在想想没啥必要。
魏朝心中一喜,告了一声奴婢告退,便出了文华殿,在门口站着。
朱由校坐在那里,看着桌子上放的茶具,突然想起自己的店铺好像可以卖东西了,当下选择了上架茶具。
桌子上的两个茶碗瞬间消失不见,他的店铺中多了两个茶碗,图片极为清晰,还自带介绍,当然朱由校也可以编辑。
想了一下,他将这个茶碗改为:纯手工制作、精美皇帝御用瓷器,售价是系统自动给出的五十两一个。
朱由校也不知道这个价格是高是低,若是拿到后世就这一对茶碗估计能卖起码几百万。
就在他感慨的时候,系统传来消息:“宿主上架的商品已经售出,扣除平台费用四十两,宿主所得六十白银已经存入宿主商场账户。”
听到这个消息,朱由校只有一个反应,这系统真黑,直接抽取了40%的费用,难怪要说为女神大人奢侈享乐做出了贡献。
点开商场的账户,发现里面余额是六十两白银,接着他发现这里居然有余额宝,一两白银一年利息3%!
接着他又发现商场不但有余额宝,居然还有信用贷,就不怕贷款人当老赖么?
认真看了信用贷的条款,他才发现系统真的不怕。
首先贷款的额度是按照上架商品的价值计算,要知道这商场上架的货物可是直接被搞走了,不是后世的电商货在自己手中。
其次,若是借贷人违约,轻者扣除信用,重则直接抹杀。
能够得到这个系统的人,无一不是有大机缘的人,谁会愿意冒着被抹杀的风险当老赖。
话说如果自己不是皇帝,而是一个商人的话,只怕现在能混的更好吧。
皇帝身份固然高贵,可是这种身份也让他难以利用系统肆意妄为。
这么说来,还是魏进忠的魏忠贤好像也许以后能有些用处。
小说《没想到吧,朕让大明一统世界》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九月初五,距离登基还有一天,现在摆在文武百官还有朱由校面前还有一个难题,就是李选侍还霸占着乾清宫没有离开。
一大早杨涟就带着一群官员跑到了乾清宫外,要求李选侍离开。
李选侍霸占乾清宫一个多月坚决不离开,后来朱由校被顾命大臣们抢走了,她开始要求朱由校和她同住乾清宫。
大臣们当然不愿意,左光斗两天前就喷过她,乾清宫乃是皇帝住的地方,皇后偶尔能住,你一个选侍想住乾清宫?
况且太子已经十六岁(虚岁),长大成人,和你住在一起你想当武后么?
武后就是武则天,众所周知,他是李世民的才人,后来通过出家又进宫这通骚操作成了高宗李治的妃子。
这几乎就是骂李选侍想要乱伦了,李选侍气的不轻,派人找左光斗,让他进宫理论。
左光斗直接顶了回去,我是皇帝封的官员,只有皇帝能召见我,你算哪根葱!
这个要求被拒绝,她想的就是其他的事情了,一开始想要被封为太后,大臣们不同意。现在就想着要大臣们兑现承诺,封她为皇贵妃,不然就不离开。
方从哲只能再跟李选侍沟通,李选侍坚持非要当皇贵妃,方从哲也有些无奈。
不管怎么李选侍也是后宫的人,想要她离开不能用强硬的手段。于是他只能再跟群臣商议,能不能暂缓搬迁。
可是他这个提议才说出来,立刻被杨涟等人喷了回去,无奈方从哲只能找王安商议。
王安是司礼监秉笔太监,按照职位来说是大内的四号太监。
头号太监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卢受,他是神宗朝的老人。卢受十分知道自己的定位,朱常洛没动他,不是因为对他信任,而是传统一向如此,需要过渡一段时间,用不了多久就得退位让贤,因此自从神宗驾崩,他就不参与宫中任何的事情。
原来的二号人物崔文升是郑贵妃的贴身心腹,掌管御药房,因为朱常洛病重,被东林党攻击现在停职反省。
现任二号人物秉笔太监提督东厂邹义,也不参与这些事情,在他看来谁赢了都一样,自己是先帝心腹,再不济一个秉笔少不了。
三号人物就是秉笔太监李实,他的想法和邹义差不多,因此也不参与其中。
王安虽然排名第四的太监,可他是朱常洛的绝对心腹,未来必然要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人。
在前面几位不管事的情况下,他干的就是掌印太监的差事,宫中大小事务现在他说了算。
“当今之际只能去找太子了,方大人你写个奏折,我呈给太子御览,让他批示之后,便名正言顺了。”
王安很快想出了主意。
不久之后,王安带着方从哲的奏折来到了文华殿。
“要我下旨驱逐李选侍,日后史册如何记载?”
朱由校看完了奏折,抬头望向王安。
王安微微一愣,紧接着明白了过来,这位他一直都没怎么过于放在心上的小爷,这是真的长大了啊。
古代以孝治天下,李选侍不管怎么说也曾经抚养过朱由校一段时间,算是养母。
若是他下旨令李选侍赶走,现在的确是大快人心,可是日后难免让人觉得不孝。
“此事如何处置,还请殿下示下。”
王安连忙恭敬的问道。
“李选侍在宫中除了身边的几个太监,没有什么依靠,将李选侍身边宫人全部调走,她还能继续赖着不走?”
朱由校直接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办法。
“奴婢遵旨!”
王安领旨而去。
“王公公结果如何?”
看到王安回来,方从哲连忙上前问道。
“太子有旨,将李选侍身边侍奉的宫人全部调走。”
王安尴尬的向方从哲笑了笑,然后叫上了人前往乾清宫。
方从哲不由的一愣,随即心中破口大骂,姓王的,你这不是坑我么!
他不觉得这是朱由校的主意,明显是王安自己想出了这个主意,却非要把强行赶走李选侍的恶名安在自己的头上。
其实这不怪王安,本来王安和杨涟想好了主意,强行驱逐李选侍,却不动那些服侍的人,然后借口乾清宫丢失宝物,将这帮人一网打尽。
杨涟想的当然是彻底清除李选侍身边的爪牙,王安却是存了别的心思。
他知道现在魏进忠还在乾清宫,魏进忠年纪和他差不多,身体比他好许多。这家伙是朱由校的伴读,绝对的心腹。
哪怕是魏进忠现在资历不够,可是过上两三年,司礼监掌印太监估计就是魏进忠的了。
王安在朱常洛身边熬了这么长时间,为的不就是日后当司礼监掌印么。若是只做两三年还有什么意思,因此他想借此机会将魏进忠也给搞掉。
可是没想到朱由校居然直接让他把宫人调离,如此一来这所谓盗宝的事情就没办法安排了。
且不说王安心里如何不爽,可是朱由校的命令还是得听得,因此就带着旨意来到了乾清宫。
一听到王安带来的旨意,李选侍知道自己彻底没戏了,王安等人不敢对她怎么样,可是这些宫人若是敢不遵旨,打死都有可能。没有办法,李选侍只得让贴身太监姜升的内侍抱着八公主离开。
为了表示自己的气愤,她甚至都没有坐王安准备的软轿,直接步行离开。
“给我搜身!”
李选侍离开之后,王安突然开口说道。
原本他想要放弃所谓的盗宝案,可是后来一想太监哪有不爱财的,如此混乱的时候,搞不好这些人里就有人趁乱偷点东西。
当下身边的太监开始搜身,你别说还真的搜出了东西。
宫女太监一共二十多人,其中十四个身上藏着东西,有的是李选侍的首饰,有的是原本乾清宫就有的东西,最让王安开心的是魏进忠这小子怀里藏了一个簪子。
“你不要告诉咱家这是你自己的东西!”王安看着魏忠贤一脸的阴笑。
“回王公公,这是太子奶娘客氏送给我的。”魏进忠没想到这簪子居然被搜了出来,在盗窃和与奶娘对食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毕竟和宫女对食在明朝是很常见的事情,可是盗窃宫中的财物起码要打几十板子啊。
“是与不是,待咱家问过客氏之后自然知道真相!来人呢,把这些盗窃东西的奴婢,都给咱家关押起来。待太子登基之后,再行发落!”
王安一挥手,这些人都被带走了。
王安回到了文华殿向朱由校复命,说起了这些宫人的事情。
“你处理的很好,待我登基之后你们司礼监好好审问。”
朱由校没有在意这些事情,直接交给了司礼监来处理,接着又想起了魏忠贤便问道:“魏进忠何在?”
“回殿下,魏进忠身上也有一个簪子,不过他说是奶娘送的,奴婢原准备私下里问奶娘。”
听到朱由校问起了魏进忠,王安不由感慨这家伙还真受太子殿下器重,看了看客氏,回答道。
“奶娘,你可曾送给魏进忠一个簪子,那簪子长什么样?”朱由校望向了客氏,问道。
“我怎么可能送她簪子,绝对没有这回事。”客氏神情有些慌乱,不过还是立刻否认。
“既然没有此事,那就先关着吧。”朱由校也知道,就算要用魏忠贤也得先让他吃点苦头,当下说道。
“奴婢遵旨!”
王安听了这话心中高兴,然后就想着怎么让魏忠贤混不下去。
小说《没想到吧,朕让大明一统世界》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方从哲祖籍是浙江人,他的发迹离不开叶向高的支持,叶向高本人乃是东林党绝对的大佬。
阉党撰写的东林党点将录,叶向高是天魁星及时雨,对应的可是宋江,当然这也与他曾经两度担任首辅有关系。
其实东林党一开始还是很不错的,国本之争中据理力争。所谓国本之争,是万历喜欢郑贵妃生的儿子朱常洵,想立他为太子,毕竟朱常洛的老妈是个宫女。
可是群臣不同意,所谓嫡庶有别,长幼有序,明朝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朱常洛和朱常洵都不是嫡子,自然该朱常洛当太子。
为了太子人选,太子出阁读书,朱常洵就藩等事,大臣与皇帝展开了近二十年的互相较劲。最终万历皇帝败下阵来,这也被称为国本之争。
可是随着加入东林书院的人员太多,素质也就参差不齐。方从哲后来入阁,自然不愿意看到东林一家独大的现象。
于是便联合浙江、山东、湖北等地的官员,与东林党势力对抗,因为地理位置因此被称为齐楚浙党。这也是为什么朱由校说到齐楚浙的时候,方从哲脸色难看的原因。
让方从哲脸色大变的这人不是别人,正是朱由校提起的姚宗文。
这姚宗文是浙江慈溪人,户科给事中。
这个户科并不属于户部,甚至哪个机构都不属于,算是对皇帝直接负责的部门。
品阶很低只有从七品,连个县官都不如。可是权利却极大,能够直接接触奏折,还有劝谏皇帝、监督六部、风闻奏事的权利,属于典型的小官大权。
姚宗文是浙江人自然是属于浙党,浙党与熊延弼所在楚党算是同盟,之前熊延弼做监察御史的时候,两人就经常联合参奏,关系十分不错。
后来熊延弼去了辽东,姚宗文被方从哲派往辽东巡查军务。姚宗文在京城做官,做的又是给事中这种有权利却没人敢送礼的官职。到了辽东算是天高皇帝远,开始放飞自我。
他不通军务,可是认识银子啊,给他送钱的自然会得到一个好评价,熊延弼知道这件事情和他闹得很不愉快。熊延弼进士出身,饱读诗书,按说这种人应该是温文尔雅,可他却是一个暴躁老哥。
一个不好破口大骂,得知姚宗文收了钱,以他的脾气必然不会好好对待姚宗文。
姚宗文回到京城之后,心里就不痛快想着搞臭熊延弼,只要熊延弼臭了,那么熊延弼再说什么他收受贿赂自然没有人信。
此时姚宗文正在抄写奏折,内阁有官员过来,让他过去一趟,首辅要见他。
姚宗文放下奏折就往内阁而来。
“看看这奏折。”
没等他见礼,方从哲拿起一本奏折说道。
姚宗文有些不解,接过奏折一看是自己写的,自己写的什么内容自然无须再看,只看最后,上面两个红色的字,呵呵。
“司礼监欺人太甚!”
姚宗文只觉得血液直冲大脑,怒气冲冲的说道。
“好好看看,这字是司礼监的公公写的么?”
方从哲看了他一眼,敲了敲桌子,示意他小声点。
姚宗文忍住怒火,又仔细看了一眼,这字确实不像是司礼监所写。
能进司礼监那都是内学堂出来的,从小就读书写字,这字虽然看起来很端正,可一看就没下过多少功夫。
“这是陛下御批。”
方从哲在一旁幽幽的说了一句。
“风闻奏事乃是我的职责,陛下何故如此啊!”
姚宗文觉得自己很冤枉,声音有些激动,仿佛是被冤枉了一般,语气中充满了不解和不甘。
“今天上午陛下召见内阁,不同意袁应泰任辽东巡抚,想让熊延弼兼任。在我们劝说之下,陛下贬熊延弼为辽东巡抚,袁应泰改为辽东经略。”
这种事情,很快就有圣旨,自然也没有什么好瞒的。
“这是好事啊。”
姚宗文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
“这些日子,这么多弹劾熊延弼的折子,我们的意见是让熊延弼上书说明,然后派人到辽东查看情况。现在陛下任他为辽东巡抚,这不是惩罚,而是保护。”
“况且陛下将辽东战事交给熊延弼,袁应泰这个总督只是给他熊延弼供给粮草物资罢了。现在辽东大军集结,又有坚城可守。只要不主动进攻,熊延弼守城绝对没有问题。”
“如此一来就是有功,重回辽东经略也是理所应当之事,你觉得这还是好事么?”
方从哲给姚宗文分析了一番之后,反问道。
“没想到熊延弼居然勾结宦官!”
姚宗文咬牙切齿的说道。
“你真以为这是宦官所为?陛下之前从未和外臣接触过。很多人都认为他目不识丁、性格懦弱。今日看来大错特错,咱们这个陛下是个有主心骨的人。”
“方才我听说陛下召见了东厂提督邹义、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虽然不知道所为何事,可是自陛下登基最重视的就是辽东,这种折子以后还是少上为好。”
方从哲觉得这姚宗文今天有些不对劲,怎么脑子转的这么慢,只得说的更明显一些。
“风闻奏事,乃是下官的职责,即便是锦衣卫、东厂又能何如!”
姚宗文做出了一副不屑的神情。
“你先回去吧。”
见他这个样子,方从哲心中暗自摇头,直接下了逐客令。
当今陛下性格有些强势啊,方从哲不由的想道。
皇帝不能太强势,是官员们尤其是他们这些整日与皇帝接触的内阁官员共识。
在他们看来,最好的皇帝就是宋仁宗、明孝宗这种虚心纳谏,对待官员又仁厚的皇帝。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两头受气。
性格过于强势的皇帝比如嘉靖、万历,内阁官员一个个都不好受。嘉靖皇帝时期大礼议之争,万历皇帝时候的国本之争,官员的想法和皇帝不一样。
作为辅臣,他们是文官代表,可是皇帝的命令他们也不能不听,于是便两头为难。
尤其对于方从哲而言,他深知其中的滋味,万历朝最后几年,内阁只有方从哲一个人,因此被称为独相。他多次上书请求给内阁添人,万历皇帝都不允许。
方从哲甚至想出了在家养病的招数,在家呆了四十多天,万历依旧不让他辞职,还派人把奏折送到他家里。
官员们说他不作为,和稀泥,方从哲其实也想作为,可是所奏之事,万历根本不理。甚至就连官员升迁、缺人这种事情,万历也不管。
至于万历为什么会这样,方从哲也是心中有数,就是被言官们骂的。万历就和鸵鸟一样,将脑袋伸进了沙子中,你说什么我都当听不到。
自己干了这么多年内阁首辅也该退休了,方从哲心中叹了一口气,期盼着叶向高早日到来。
“首辅,钦天监说九月初九乃是黄道吉日,诸事皆宜。”
韩爌从外面走了进来,向方从哲说道。
“咱们进宫吧。”
方从哲笑了笑,站起了身子。
小说《没想到吧,朕让大明一统世界》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九月初九,重阳节。
在文华殿举行过拜师仪式之后,正式开经筵。
第一天的主讲官就是孙承宗。
“听闻先生曾经做过大同巡抚房守士的西席,对于边防之事可有了解?”
师徒君臣见礼之后,没等孙承宗开口,朱由校率先问道。
“臣确实在房守士家做主西席,也曾经与边防将领交谈过,只能说是略有了解,当然比不上常年在外的将领。”
孙承宗没想到朱由校不按常理出牌,不过还是很快给出了很的得体的应答。
“那先生对辽东之事如何看待?”
朱由校又问道。
孙承宗在后世很多人都很推崇,当然也有一些人觉得他做的并不算好,浪费大量金钱修筑城池堡垒。这当然起到了作用,让满清难以攻入山海关。
可是在东北囤积十几万的士兵,以及修筑城池堡垒,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只是作为防守,对于明末拮据的财政来说是雪上加霜的事情。
尽信书不如无书,还得看看孙承宗现在有什么想法。
“臣入京一来一直在詹事府任职,对于辽东了解不多,因此臣不敢妄言。”
孙承宗知道这是一个机会,可是又不敢胡言乱语,还是小心谨慎为上。
“徐光启与你乃是同科进士,此人如何?”
朱由校见他不愿意多说辽东的事情,便转而问道。
“徐子先学通中西,为官清廉是难得的人才。”
孙承宗据实回答道。
“请先生开讲吧。”
朱由校没有再说其他的事情,一拱手说道。
“陛下之前可曾治学?”
孙承宗问道。
“朕认识一些字,也读了一些书,治学谈不上。”
朱由校这倒不是谦虚,前身确实认识字,四书五经也都看过,可别说是孙传承这种进士出身,只怕是连过了院试的生员都不如。
“既然如此,那便从三字经开始如何?”
孙承宗问道。
“可。”
朱由校简单的回答了一个字。
于是孙承宗便开始教授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 远。陛下可知这四句是什么意思?”
“人生下来,秉性善良。每个人的秉性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后来所处的环境不同,开始有所区别。”
朱由校回答道。
“陛下所言甚是,正是因为人生下来秉性善良,如果不仔细教导,就会走上歪路,因此要引导他走上正途,正所谓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孙承宗点头,然后继续教了下去。
三字经朱由校之前读过几遍,前世虽然没有专门读过,可那时候国学风盛行,他家小侄子天天听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虽然没有刻意的去记,可是现在跟着孙承宗过了一遍,已经能记住大半了。
当然后世的三字经和明版的三字经差距不小,多了100多字。其中后世关于地理部分的赤道之类的记载,这个版本就没有。
另外就是关于历史的部分,比如明朝兴,再开辟,廿一史,全在兹。
后代就变了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后面还有清朝的历史,明朝的版本自然也没有。
通完一遍三字经也到了中午该吃饭的时候,朱由校直接传膳,留孙承宗吃饭。
孙承宗客气了一番,也就留下了,毕竟下午还要讲史。
吃完了饭,正要休息,魏朝来报。
“陛下,新任辽东经略袁应泰觐见。”
“让他直接来这里吧。”
朱由校对魏朝说了一句。
“奴婢遵旨。”
魏朝退下之后,朱由校对孙承宗说道:“之前我给袁应泰下旨,进京无须到吏部报道,直接进宫,先生也听听袁应泰对辽东的看法。”
“臣遵旨!”
孙承宗知道,这是朱由校把他当心腹对待了,帝师本就让人羡慕,以后入阁是妥妥的了。
没过多久有些风尘仆仆的袁应泰进了东华殿。
“臣,辽东经略袁应泰叩见陛下!”
“免礼,坐吧。”
朱由校笑了笑,让他坐下。
“谢陛下赐座!”
袁应泰起身,小心翼翼的坐到了椅子上。
“你继任辽东经略,可有什么打算?”
朱由校看着低头的袁应泰笑问道。
“回陛下!”
袁应泰立刻起身。
“无须起身,坐下吧。”
朱由校摆了摆手,示意他坐下。
“谢陛下,辽东屡受兵祸,臣到辽东,先安置好流民。加强城防,联系与建奴不和的蒙古各部,待内政稳定,便集结大军平定建奴之乱。”
袁应泰将自己的想法简单的说了出来。
“辽东巡抚周永春丁忧,内阁推举你为辽东巡抚,可是被朕否了,你可知为何?”
朱由校不置可否,反而问起了他另外一个问题。
“臣不知。”
袁应泰回答道。
“很多人都觉得辽东之前战败,乃是内阁催促进军导致。现在朕的书案上,还有一些言官以此攻讦首辅方从哲。对此你应该清楚,十几万大军每日消耗钱粮不计其数。现在国库空虚,难以长久维持,这才有了内阁催促。”
“你为官清廉,爱民如子。这是好事,不过有句古话叫慈不掌兵,朕怕你到了辽东对于士卒管之以宽。辽东新败,士气低落,若是军纪再不好,一旦建奴来袭,辽东堪忧。”
“熊延弼就在辽东,对当地比较熟悉,让他在前线朕还能放心一些。你之前与熊延弼配合供给粮草物资做的非常好,这是你的强项。思来想去,朕便让你做了辽东经略。”
“如此熊延弼蒲河之败,也算对朝野上下有了交待。到了辽东,你要提醒熊延弼,今年大明两位皇帝驾崩,建奴必然会趁机作乱。要他加强防御。将所需粮草物资,尽皆上奏,朕无有不准。”
“只要不再失地,他便是大功一件,若是浪战损兵折将、失城陷地,朕决不轻饶!”
“你联络蒙古、安置流民的想法都不错,可以做一下,不过要注意,对他们身份要加以鉴别。尤其是若有蒙古等部来投,千万要注意,不可安置在城中,谨防他们投靠是假行内应之事为真,此事你也要和熊延弼说清楚。”
朱由校向袁应泰说了没让他当辽东巡抚的原因,还再三告诫要小心间谍,其实这件事情朱由校也在给熊延弼的圣旨中提醒他了。
“臣遵旨!”
袁应泰再次起身拱手说道。
“对于朕的安排,你也无须多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精于内政,军事上的事情,可以多问一下熊延弼的意见。”
朱由校怕他多心,又说道。
“臣惶恐。”
袁应泰其实原本是有些不太服气的,可是现在朱由校的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再说他成为了辽东经略封疆大吏,那点小心思也就没有了。
小说《没想到吧,朕让大明一统世界》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万历四十八年,农历九月初六,朱由校正式登基,年号天启。
按照礼仪,到爷爷神宗皇帝、奶娘孝端显皇后等祖先几筵前叩头,再到老爹以及名义上的母亲太子妃郭氏以及亲生母亲王才人灵位前叩头。
接着百官觐见叩头行礼,颁布大行皇帝遗诏。
百官再到承天门外,由礼部官员到承天门上宣读登基诏书。再把诏书送到礼部,颁布到天下各地宣读。
一整套流程下来,已经是下午了。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死了两个皇帝,不光是大明朝,其他朝代也没有听说过啊。
按照传统来说,皇帝驾崩当年不改元,可若是今年不改元,明年总不能还叫泰昌元年吧。
内阁商议了一下,决定万历四十八年八月之后到年底称为泰昌元年,第二年称为天启元年。
可怜的朱常洛只当了29天皇帝就驾崩了,内阁商议庙号为光宗,谥号为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一般皇帝登基就为自己营造陵墓,朱常洛才登基29天,只有十来天是正常能走路的。接着就病重,陵墓的地址还没有选好,人就没了。
没有办法,只能直接选用当年朱祁钰选定的陵墓位置,改名为庆陵,重新建造。
登基不仅仅是昭告天下就可以了,按照惯例对于一些勋贵、功臣还要进行封赏之类。
因此第二天,朱由校便见到了各种各样的奏折。
传到朱由校手里的奏折,都是内阁阁老们看过的,他们将处理意见写在一张纸上,称为票拟。
这些奏折再送到皇帝手里,皇帝看完奏折,再看内阁处理意见。一般来说内阁的处理意见都不错,若是合自己的心意,皇帝不做更改,自己将票拟的回复抄到奏折上。
若是不满意,可以将奏折送还内阁,让他们重新给出意见,或者将内阁成员召集起来商议一下。
当然奏折这么多,皇帝不可能一一批复。
一般而言,皇帝只批其中几份,剩下的就让太监来完成,这就是司礼监秉笔太监的由来,他们的工作大概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帮忙抄写票拟。
一开始朱由校兴致盎然的看了两份,可是没过多久就有些头晕。
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也不知道断句,顺着就写了下来,虽然大部分字都认识,可是眼睛容易疲劳。
“凡是人员任免、犒赏之类的折子交由司礼监批红。将事关辽东的折子单独挑出来,另外让司礼监给朕整理自去年萨尔浒之战之后相关的人员安排,包括那些练兵的人员。”
朱由校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如果没有记错,明年三月沈阳、辽阳等辽东重镇会被攻陷,自那以后辽东战局一泻千里。
“奴婢遵旨!”
魏朝指挥着小太监翻看奏折。
明朝大内有内书房制度,挑选十来岁的机灵少年教授四书五经等,一批可以培养两百多人。
能在皇帝身边当差的,自然都是精明的太监,识字自然不在话下。
很快一份奏折被太监递到了朱由校的案上。
朱由校大概看了一遍,发现是辽东巡抚周永春的奏折,他的母亲去世,求情回家守制。
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父母去世,即便儿子在外当官也要回去守孝,时间一般就是三年。
哪怕你官再大也必须遵守,比如当年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母亲去世,按照制度需要守制。可是朝廷离不开他,于是万历皇帝夺情留用。
后来这件事情成为言官攻讦他的理由,毕竟言官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批判别人。在他们看来自己就是道德模范的化身,是圣人一般的人物。
这份奏折内阁自然不会不同意,还给出了意见,让袁应泰代替周永春担任辽东巡抚。
袁应泰这个人,朱由校是知道的,他为官清廉,也做了不少的好事,算是难得肯做实事的官员。
当地方官爱民如子没有问题,到了辽东之后,他也爱兵如子。这本来是好事,可是辽东萨尔浒之战后,军心涣散,这就起到了反作用。
尤其是熊延弼被言官弹劾停职,袁应泰成为了辽东经略之后,更没有能制约他了。
他接收了几千蒙古降兵,自以为可以用蒙古人对付努尔哈赤,可这些人恰恰是内应,沈阳城只一天就被这些人里应外合攻陷了。
没有了沈阳,辽阳没过多久也被攻克,袁应泰无奈只能选择自杀保全自己的名节。
之后努尔哈赤攻陷大小城池几十座,努尔哈赤也得到了大量的人口补充,辽东局势彻底糜烂。
“去内阁召三位阁老前来。”
朱由校开口说道。
“奴婢遵旨!”
魏朝微微一愣,不知道朱由校找阁老来做什么,可是嘴上答应的十分快。
接着朱由校又看到了一些攻讦熊延弼的奏折,这些人大多是所谓的言官。
听到皇帝相召,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的内阁诸臣来到了文华殿。
君臣一番见礼之后,朱由校开门见山的问道:“袁应泰不熟悉辽东局势,是否换个人比较好?”
只是一句话,众人便知道了朱由校召他们来的理由。
“袁应泰进士出身,为官多年清正廉明,在地方多有建树。虽然不熟悉辽东事物,可是置办军械器物十分用心,也受到了辽东经略熊延弼的认可,现在他去辽东熊延弼也没有什么意见。”
方从哲没想到朱由校居然关心辽东的局势,不过很耐心的解释了起来,还特地说明这人也是问过熊延弼意见的。
“为官清正廉明,不一定懂打仗。置办军械器物用心,也不一定能够派兵布阵。去年辽东打败,军心不稳,今年朝廷动荡,唯恐建奴趁机进攻。”
“朕以为这种非常时期,还是任用熟悉辽东局势的官员为好,熊延弼现为辽东经略让他兼任辽东巡抚如何?”
朱由校听了方从哲的解释,觉得有些搞笑,为官清廉在地方上有建树,说明他是一个合格的内政官员,让他去巡抚地方军务,这不是扯淡么。
“蒲河之战我军战败,朝中对熊延弼多有议论,只怕此举不妥。”
方从哲摇了摇头,现在朝廷之上很多人都在借着蒲河之战的失败,想要把熊延弼整下台。
“皇祖父、先皇隔月驾崩,朝野动荡,若是袁应泰难以应付如何是好?熊延弼就在辽东熟悉辽东局势,由他出任辽东巡抚再好不过。”
朱由校还是坚持任用熊延弼。
“可是朝堂议论也不能视而不见,蒲河之战毕竟战败,如此任用只怕朝野不满。”方从哲有些为难的说道。
“你们看这样如何,免去熊延弼辽东经略的职位,贬为辽东巡抚,如此对朝野上下有个交待。袁应泰也有功劳,升任辽东经略,不过前线之事交由熊延弼负责。”
朱由校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臣以为这样可以。”
刘一燝率先表示了同意。
“臣亦赞同。”
韩爌也表示同意。
其他两人也表示赞同,最后方从哲也只能表示同意。
“姚宗文何人?”
趁着三位大佬都在,朱由校问出了自己的疑惑。
“姚宗文浙江慈溪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现任户科给事中。”
方从哲很快给出了答案。
“浙江人,这熊延弼是湖北人,按说齐楚浙……”
朱由校话没有说完,就发现方从哲脸色不太好看,当即明白自己说错了话。
齐楚浙党、东林党大多是后世的叫法,当时这种叫法是政敌的攻击称呼。
在古代说当官是什么党,算是最恶毒的攻击。所谓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
这个党是结党营私的意思,方从哲本人就是浙党大佬,现在是领头人物,真要是把齐楚浙党说出来,就是当面骂人了。
传到外面,光是朱由校这句话就能让东林党的人把方从哲搞下台。
“那就这样吧。”朱由校没有继续说下去。
“臣等告退。”
三位辅臣行礼退下。
“叫骆思恭和邹义来!”
三人退下之后,朱由校开口说道。
“奴婢遵旨!”
魏朝一听立刻出去让人传旨,同时心里嘀咕这姚宗文是不是要倒霉了?
骆思恭是锦衣卫都指挥使,邹义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提督东厂,两人都是特务机构的头头,所谓厂卫指的就是锦衣卫和东厂,皇帝的飞鹰走狗。
小说《没想到吧,朕让大明一统世界》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在宫中做事的邹义率先来到文华殿。
“奴婢邹义叩见陛下!”
邹义也是五十来岁,原本是朱常洛伴读,朱常洛登基之后就提拔他为提督东厂成为仅次于卢受的二号人物。
“起来吧,你先看看这些奏折。”
朱由校指了指书案上的奏折。
“奴婢遵旨!”
邹义起身,来到书案前,拿起奏折看了起来。
“朕方才问过魏朝,姚宗文此人之前与熊延弼关系甚好,齐楚浙党又是一家,现在姚宗文弹劾熊延弼这不正常。几年前姚宗文曾经到辽东检阅军马,那个时候熊延弼也在辽东,你派人到辽东给朕好好查查,在辽东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另外,朝中攻讦熊延弼的奏折想必你也看了,这些事情到也给朕查清楚了,奏折上所言是否属实。”
朱由校见邹义看完了奏折,便将叫他来的目的说了出来。
“奴婢遵旨!”
邹义叩了个头,然后退下了。
没过多久,骆思恭进了文华殿。
“而今辽东形势不稳,朝中对于辽东经略熊延弼弹劾之声络绎不绝。朕不能相信这些片面之言,今日召你来是要你派人到辽东查查熊延弼在辽东究竟做了什么。”
“此外想办法在建奴那里建立一些联络点,还有派些人到几个关口给朕盯着,看看有没有什么人前往关外与建奴做生意、做的什么生意,都给朕查清楚。查明之后不要动作,一切据实上报。”
朱由校给骆思恭分配了其他的任务。
“臣遵旨!”
骆思恭十分恭敬的行礼,然后退下了。
熟悉后世历史的朱由校知道,在满清最难熬的时候,粮食八十两一石,布匹二十两一匹。小冰河时期大明各地固然很冷,地处东北的满清自然会更冷。
可范永斗为首的山西八家商人,不顾朝廷的封锁令,常年孜孜不倦的将粮草、生铁,甚至是一些武器、城防图卖给满清。在范永斗等人的帮助下,满清粮食降到了一两四石。
乃至于清军入关之后,这八家商人被顺治封为八大皇商,通过各种特权赚的盆满钵满,当然他们最后的下场也不好,随着他们钱财越来越多,清朝也开始对他们起了戒心。
毕竟他们的先祖怎么发家的,清朝统治者知道的一清二楚。乾隆皇帝直接给范家下了套,让他们做与日本之间的铜矿贸易,这个贸易完全是赔钱的买卖,最后还欠了朝廷几百万两,乾隆对他们毫不客气的下了大牢,抄家了事。
所以说当汉奸没有好下场,还会遗臭万年。
既然朱由校知道这些事情,自然要开始防备。
“陛下,这些弹劾的奏折该如何处理?”
王安来到了文华殿请示。
“留中不发就是了。”
朱由校觉得奇怪,这有什么难处理的。
“陛下才登基,若是留中不发只怕是不好,这只会给他们更多上书的理由。”
王安这也是为朱由校考虑,不管他多怀念当初和朱常洛的美好时光,现在朱由校当了皇帝,自己就得对朱由校效忠。
“那就照此回复吧。”
朱由校拿起书桌上的一本弹劾熊延弼的奏折,亲笔写下了三个字,然后让魏朝递给了王安。
王安打开一看,发现朱由校极其工整的写下了三个字知道了。
“这是否不妥?”
王安可以想象要是这折子真的传了出去,外面会闹成什么样子,当下又说道。
“好像是有些不妥,那你看这样回复如何?”
朱由校很快又批示了两本奏折。
王安虽然还没有拿到奏折,可是看到朱由校写字的速度就知道肯定不是什么回复。
打开一看,第一本写了两个字呵呵。第三本写了一个字,哦。
“这三种回复,你觉得哪种好,就用哪种吧。”
朱由校看着王安,脸上带着笑意。
“奴婢知道了。”
王安有些无奈,显然相比较而言,还是知道了更好一些,他甚至可以想象,要是那些言官们看到呵呵二字,会有什么样的神情。
骆思恭离开皇宫没多久,朱由校先后召见了邹义、骆思恭的事情,很快传遍了文武官员之中。
一些言官立刻看到了出名的机会,亲近厂卫这不是找骂么,他们纷纷开始开始奋笔疾书,准备一骂成名。
最先得到消息的方从哲也有些担忧,找到了刘一燝商量。
“陛下登基第二日便召见厂卫,这不是好事啊。”
方从哲是齐楚浙党大佬,刘一燝算是东林党的大佬,当然比起那些在野的大佬差了一些,比如即将上任的叶向高,这位是真正的巨佬级别人物。
“陛下尚且年幼,对外臣不熟,听信亲信宦官之言也是正常。不过首辅说的是,这不是什么好事,得想法纠正陛下的观点才行。”刘一燝点了点头,算是同意了方从哲的说法。
“要不九月初九开经筵如何?”方从哲也知道叶向高回来之后,自己就不是首辅了,这个时候向东林党稍微示好也没有什么不好。
“是否还是让钦天监选个好日子?”刘一燝反问道。
“如此也好,倒也不急在一时。”方从哲笑了笑,知道自己确实有些心急了。
“这简直荒唐!”韩爌突然气呼呼的开口说道。
这可把方从哲和刘一燝吓了一跳。
“虞臣,何事如此动怒啊。”方从哲不解的问道。
“你们看看,这可是天子该有的批复!”
韩爌气呼呼的拿起了三本奏折,走到方从哲的面前。
方从哲打开了一本,只见上面朱笔写了三个字,知道了。
第二本上面写着呵呵,第三本写了一个哦字。
“外臣素有人言,陛下不识字,现在看来陛下的字四平八稳,倒也说得过去。”
方从哲抚着胡须说道。
“我的首辅大人,这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在乎陛下的字写的好不好!”
听了方从哲的话,韩爌简直有些无语了。
“我看看。”刘一燝十分好奇,拿起了奏折:“陛下的字确实不错。”
然后看到了韩爌气的要冒火的眼神,又说道:“当然这批示也确实过于儿戏了。”
“还是尽早开经筵吧,原本是九月初九陛下登基,派人去问问钦天监,九月初九,开经筵是否妥当。”
方从哲看到韩爌这副样子,便把经筵的事情又提了出来。
“我亲自去找钦天监!”
韩爌气呼呼的离开了。
方从哲坐在那里,看着奏折上的呵呵二字,心中颇为痛快,因为红丸案他也被言官肆意攻击,心中一肚子火不知道如何发泄,现在真想对着那些喷他的人说呵呵。
后世有一句名言,聊天止于呵呵,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接着方从哲认真看了看,这个被皇帝御批呵呵的倒霉蛋是谁,可是看到这个名字,他的脸色顿时变了。
小说《没想到吧,朕让大明一统世界》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